币灵灵财经
首页 > 理财知识 > 文章正文

排队半小时、走道水泄不通!“时代C位” 下一个风口来了?

币灵灵财经 2024-11-24 04:41 1167

排队领入场证要半小时、会场内座无虚席、走道被挤得水泄不通……这是证券时报记者在SNEC第十六届(2023)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开幕式上看到的场景。光伏及新能源产业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记者从大会现场了解到,光伏已站上“时代C位”,2027年或超过煤炭成为第一大能源。光伏产业已迈入万亿规模,但产能过剩、技术迭代等挑战和“内卷”问题仍然困扰全行业。未来,AI(人工智能)或与新能源系统产生友好而紧密的“光合作用”,“能源AI”将成为下一个投资热点。

排队半小时、走道水泄不通!“时代C位” 下一个风口来了?

“能源AI”——下一个风口?

AI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投资领域。作为划时代的技术,AI和新能源碰撞,是否会产生下一个投资风口?

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GGEIC)主席、亚洲光伏行业协会(APVIA)主席、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共山在题为《大变局时代的新能源生态跃迁图》的演讲中描绘了“能源AI”的蓝图。他指出,在新型的数字能源系统中,AI以及AI的三大核心基石——数据、算力和算法,以及数字孪生、移动储能、虚拟/增强现实、生物技术、人机交互与认知等革命性的科技,都将与新能源系统产生友好而紧密的“光合作用”。

“万物互联,电是根本。到2050年,电力占能源消费的比例将由现在的21%增加到51%,算力作为新型生产力将和新智造镶嵌在一起,成为用电大户之一。”朱共山表示,AI催生数字镜像世界,算力让镜像更精准,电力让镜像更稳定和清晰。“能源AI”将成为下一个投资热点。

而“能源AI”得以催生的主因,是能源革命上、下半场切换的边界突破。据朱共山介绍,能源转型变革的上半场主要是能源系统电气化,下半场是电力系统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去中心化同频共振。一场新能源领域的边界突破正沿着三条主线展开——新型电力向跨行业、跨领域协同转变,各产业用能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数字要素潜能被充分激活。

“当我们在谈光伏的时候,其实是同时在谈风光储氢氨等新能源,以及源网荷储的多元化变革,包括数字能源革命所带来的新型电力系统。下一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将与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双高’叠加,‘比特+瓦特’,也就是数字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构成的新型数字能源系统,将以自动调节、智慧运行、动态平衡的方式,构筑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座。”他表示。

光伏站上“时代C位” 2027年或成为第一大能源

朱共山预计,今年全世界光伏新增装机将在350GW左右,明年累计装机量很可能将超过水电,2026年将超过天然气,2027年将超过煤炭成为第一大能源。

目前,光伏在国内已经成为新能源“老大”。据朱共山介绍,去年8月份,中国光伏发电装机首次超越风电,光伏从新能源小弟成为“二哥”。今年3月底,光伏累计装机量超越水电,成为新能源“老大”、全国第二大电源。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表示,通过全行业过去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光伏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发电成本下降了90%,初步完成了平价上网的历史使命。预计2023年我国光伏累计装机量将首次超过水电,成为第一大非化石能源发电来源。

“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并在各环节上都保持全球领先。中国的光伏产业已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力并有望成为最高质量发展典范的新兴产业。”曹仁贤表示。

光伏产业“内卷”难题亟待纾解

我国光伏产业有多大?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举出了一串数字:2022年全年光伏主产业的行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若加上辅助材料和装备,总产值超过2.2万亿元;截至2022年末,138家光伏上市公司的总市值高达3.8万亿元。

“我国光伏产业已进入万亿赛道,但也应该看到,中国光伏产业面临产能过剩、技术迭代和国际环境三大挑战。”高纪凡表示。

在谈到光伏产业的内卷挑战时,高纪凡表示,目前存在同行间过度竞争、争夺有限资源,导致无意义内耗甚至恶性竞争等现象。此外,投资扩张激进、企业人才挖角、试图低价取胜等问题也仍然存在。

“我认为竞争的良性化是一个关键。目前这种竞争的方式是不是要做一些新的改变?有没有更好的合作模式或生态构建模式?未来我们能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构建一个新的行业发展生态,让整个行业不要有这么大的波动性?”高纪凡提到,光伏要走向3.0时代,要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全行业能够共创共享共赢的发展模式。

朱共山在演讲中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理性第一,有序进化,从野蛮扩张、无序生长、大起大落的历史周期波动中汲取教训,从冲动盲目型投资向理性稳健型投资转变。二是科技为先,创新为王,回归到新能源发展的第一性原理——基于科技提升带来的成本经济性。三是接轨国际,统一标准,在碳足迹基础数据库、碳足迹评价方法与流程、碳中和认证等方面统一标准,完善流程,确立模型,与国际接轨。四是跨界融合,协同发展,推动新能源跨行业、跨领域拥抱变革。摆脱低层次的行业内卷,走差异化、互补化协同发展之路。

相关报道

行业大咖最新研判:光伏四年后“登顶”全球第一大能源!

新能源大变局:站上“C位”的光伏还需突破瓶颈